大力推進建筑產業現代化 (來源:中國建設報 )
發布時間:
2015-12-04
作者:
來源: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并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據此倒推中國經濟須保持6.5%以上的中高速增長。仔細分析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原因:表面是有效需求不足,實際上是有效供給不適應需求變化,結構性因素是主要矛盾,因此必須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
我國建筑業雖然受房地產投資增長乏力所累,2014年增速創16年新低,但仍完成總產值17.67萬億元,占同期國民生產總值63.61萬億元的28%左右。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如期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建筑產業現代化”絕不容有失。
目前,我國建筑業仍然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產值利潤率低、勞動生產率低、產業集中度低、市場交易成本高,全生命周期建筑能耗約占社會總能耗的47%左右,建筑垃圾約占社會垃圾總量的45%左右。產業發展如果能夠轉移到依靠集約化管理和技術進步的良性軌道上,將為經濟中高速增長釋放出巨大潛力和空間
。一、我國建筑工業化程度與發達國家相差極其懸殊
“建筑產業現代化”是2014年初提出的新概念,涵蓋了以往“建筑工業化”、“住宅產業化”的內涵與外延,同時將設備管線及部品部件的大規模工業生產、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融入進來,使這一概念更加科學、全面。
西方發達國家的建筑工業化基本是從二戰后興起的,我國也在上世紀50年代就引入了建筑工業化,二者同樣都是出于戰后恢復的大規模建設需求。然而目前,歐美建筑工業化達75%,瑞典更是高達80%,日本也能達到70%,而中國建筑工業化程度僅為3%~5%,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相差超過10倍。中國建筑工業化缺乏科學規劃和新型工業化建筑體系的頂層設計是重要原因之一。
回顧歷史,我國建筑工業化發展曾兩起兩落。上世紀50年代的建筑工業化熱潮以1956年頒布的《關于加強和發展建筑工業的決定》為標志,主要目標是提高勞動效率,側重工業建筑,因“十年動亂”而停滯。改革開放初期,建筑工業化出現第二次發展,1978年原國家建委明確提出建筑工業化概念,并提出“以建筑設計標準化、構件生產工業化、施工機械化及墻體材料改革為重點”。隨后我國誕生了一批新型工廠,各種新型建筑體系發展迅速,尤其大板建筑,實現了生產工藝的機械化、半自動化。然而上世紀90年代住宅商品化后,市場呈現多樣化和個性化需求,而我國建筑工業化缺乏整體設計、缺乏整合能力,無法滿足新需求,同時建材整體質量和設計水平的不足也逐漸凸顯,建筑工業化再次停滯乃至倒退。我國前兩輪建筑工業化僅僅依靠政府政策和企業熱情而盲目發展,帶來了負面結果。
進入轉型期以來,我國建筑工業化再次快速發展。2013年1月1日國務院辦公廳頒布《綠色建筑行動方案》,明確提出“推動建筑工業化”,為此,全國各級地方政府針對建筑工業化都制訂了明確指標要求及相應激勵政策,開發企業、生產制造企業亦熱情高漲、積極投入,全國興起了一場建筑工業化的新熱潮。然而新一輪建筑工業化存在兩大誤區:一是簡單把“工業化”理解為建筑主體結構工業化,忽略了設備管線及內裝工業化是產業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二是把主體結構工業化等同于混凝土預制化(PC技術)。反觀發達國家:瑞典全國80%以上的住宅采用以通用部件為基礎的住宅通用體系;美國住宅建設注重個性化、多樣化,住宅用構件和部品的標準化、系列化及其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程度幾乎100%;日本實現主體結構工業化的方式是多元化的,包括PC框架、PC剪力墻、鋼結構等,設備管線及內裝全面實現部品化、裝配化。發達國家已經形成了以標準化、系列化、專業化、社會化、商品化的建筑構件與部品為核心的工業化大規模通用建筑體系。在這個體系下,首先用工業化的技術保證建筑結構正常使用百年以上,而內部功能和使用布局則可根據需求進行部品部件的重新裝配,既可以滿足建筑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又可以真正達到建筑的綠色環保和可持續使用。
二、建筑產業現代化的實現路徑
建筑產業現代化是一項需要產業鏈各環節同步推進的系統工程,尤其要注重設備管線及部品部件這一核心環節的推進及其與其他環節的銜接,設備管線及部品部件恰是建筑全壽命周期產業化價值最重要的體現。我國傳統建筑產業鏈是直線型的,從策劃、規劃,到設計、施工,再到生產采購(設備管線及部品部件),而在建筑產業現代化模式下,在傳統產業鏈中置于后端的設備管線及部品部件生產環節,恰恰需要提到產業鏈的前端去考慮生產需求,形成環繞型產業鏈,形成設計、設備管線及部品部件生產、現場安裝施工三個環節精密配合的產業配套。
從我國建筑產業現代化目前的發展來看,政府有要求,市場有需求,開發企業與生產制造企業有熱情,技術研發有成果,而且有些技術水平已經很先進了,但建筑產業現代化并未取得突飛猛進,瓶頸就是成果轉換、市場化應用不通暢。消除瓶頸需要建立資源共享通道、打造強有力的整合平臺,真正達到精細化、標準化設計和建造階段的統一。設計企業是產業鏈變直線型為環繞型的轉換器,是建筑產業現代化全產業鏈中唯一能夠集成的重要樞紐,而且在集成的過程中沒有利益訴求,有利于先進技術的發展、優良產品的應用,保障工業化建筑產品的質量,推動產業現代化健康可持續發展。實際上,建筑產業現代化本就是需要設計引領的事業,建筑產業現代化要實現“設計標準系列化、部品生產工業化、現場施工裝配化、土建裝修一體化、全過程管理信息化”,而設計是前提,是集成的起點,也明確了最終技術集成和產業整合的目標。
三、中國建設科技集團對設計企業在建筑產業現代化中價值體現的探索與實踐
中國建設科技集團是由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經股份制改革而來,有著63年的輝煌歷史,在建筑、市政和城市建設領域實現全產業鏈發展,是國內唯一專業最全、最具綜合服務優勢的設計企業,已在全國范圍內形成高端技術及市場優勢,具有不可撼動的行業領軍地位,始終是國家戰略的主要實現者、國家重點工程的主要參與者、國家文化強國的主要踐行者、國家級重要事件的技術支撐、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依托。
作為國家建筑標準設計唯一歸口管理單位,中國建設科技集團一直是國家在行業的規劃與標準研究領域的重要倚靠力量,是行業發展的引領者。建筑產業現代化技術集成的重要基礎是模式化與標準化,因此必須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各環節加強標準化研究與標準的制訂,建立覆蓋全產業鏈的標準體系和標準協調機制。中國建設科技集團受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委托,編制完成《建筑產業現代化國家建筑標準設計體系》,第一次完整而系統地構建了我國建筑產業現代化的標準體系頂層設計。集團還發揮政府智囊作用,全程參與起草了《國家建筑產業現代化發展綱要》,主編了《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裝配式住宅建筑設計規程》兩個產業化領域技術基本法,以及《建筑模數協調標準》等一批住宅產業化基礎標準,為國家和行業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
作為建筑設計的國家隊,中國建設科技集團是全國建筑原創設計、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作品最多的設計單位,一直是住宅科技進步與人們生活方式變革的引領者和推動者。集團經過60余年的研究與積淀,對住宅產業化的預制裝配式建筑體系、支撐內裝(SI)建筑體系、模塊(M)建筑體系、鋼結構建筑體系、預制精裝(IF)建筑體系、承重保溫一體化砌塊結構(IE)建筑體系等各類建筑體系的技術進行了深入研發與實踐,并已形成了相當完備的技術體系。其中,預制裝配式建筑體系已實現全體系覆蓋、裝配技術全預制率覆蓋,并在百年住宅建設項目中實現62.8%的最高單體預制率;支撐內裝(SI)建筑體系成功運用于中國百年住宅示范項目建設;模塊建筑體系可實現80%以上的主體結構組裝和90%以上的部品安裝,工期縮短1/2以上,建筑垃圾減少85%。當然,僅有技術是不夠的,設計企業在建筑產業現代化中的作用和價值體現不只是技術研發,更是技術集成、是產業整合。
基于完備的技術體系和豐富的產業化實踐經驗,中國建設科技集團以實際行動開啟了打造產業整合平臺的探索之旅——
集團所屬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在“中國百年住宅示范項目”建設中,實踐了主體產業化與內裝產業化結合的全面產業化理念并承擔了內裝施工總承包,采用創新技術八項,創造性地完成了建筑師負責的“交鑰匙工程”,體現了建筑師負責制對產業化建造方式的重大價值,并以此次實踐為契機,積極探索通過產業聯盟的方式整合產業資源。同時,標準院充分發揮多年來標準設計研究的優勢,和近年來開展建筑產品認證業務積累的資源優勢,在裝配式混凝土結構(PC)建筑領域,成功打造了從工程立項、技術策劃、構件廠咨詢與設計、建筑方案、施工圖設計、構件加工詳圖深化設計、精裝修內裝設計的全過程服務能力;在鋼結構建筑領域,將設備管線、部品部件提到產業鏈前端,與建筑設計、圍護系統、內裝系統、結構系統進行協同設計,推動我國鋼結構的主體結構工業化進入了2.0時代。
集團所屬上海中森建筑與工程設計顧問有限公司多年堅持貫徹實施大客戶戰略,與萬科、綠地等上海TOP10的地產企業長期合作,從金色里程、金色城市、海上傳奇、綠地新都會等項目一路走來,預制裝配式住宅占上海市場近一半份額。憑借強大的技術實力和長期合作的信任,上海中森通過承接企業科研課題,為企業建立標準化的新產品、新材料、新技術科研數據庫,從產業鏈上游的需求端著手,打造黏性,成為具有強大聚合力的產業資源整合者,同時通過O2O模式打造產業資源整合平臺,即:住宅產業化技術集成實驗基地——住宅夢工廠和住宅技術集成動態展示網上平臺。
集團所屬中國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牽頭的科技部“住宅科技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成立三年來,已小有成效,建成了4個住宅產品足尺模擬開放實驗室,其中包括世界最高、檢測技術最先進、國內首座采用住宅等比例模擬實驗技術的高層建筑設備系統性能測試實驗塔,和國內唯一的住宅足尺寸全天候環境模擬實驗室,建成了一個覆蓋“標準化產品設計、工業化主體建造、工廠化部品配套、標準化內裝接口、數字化運營管理”的試驗示范基地。同時,BIM大數據平臺已完成開發即將發布、中國院建筑體系(CSP)開放式研發推廣平臺已初見雛形,旨在通過設計平臺集成業主需求、技術研發、客戶要求、設備管線及部品部件產品提供,利用大數據、信息化技術(BIM)實現各方訴求集成,實現方案策劃、設計、施工、產品交易、后期運維一站式解決,使各方技術創新得以集成、應用和推廣。
從產業發展的科學規劃、技術體系的頂層設計,到標準化設計、設備管線和部品部件的選用及其研發的市場需求指導,再到產業資源集成的整合平臺、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的基礎數據集成,中國建設科技集團對設計企業在建筑產業現代化中價值體現的探索之路正越走越寬、漸行漸深。全社會應充分重視設計企業在建筑產業現代化中技術集成與產業整合的作用和功能,所有設計企業充分發揮設計的巨大產業化價值,大力推進建筑產業現代化事業發展,為如期實現中國夢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作出貢獻。
相關文件
相關新聞
2024-07-01
2024-06-17
2024-04-26
2024-04-26
2024-04-26
2024-04-26
公司要聞
2024-06-17
2024-04-26
2024-04-26
2024-04-26
2024-04-26
2024-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