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十三五”規劃建議看我國垃圾處理轉變 來源:中國建設報
發布時間:
2015-12-07
作者:
來源: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并要求推動政府職能從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促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著力在優化結構、增強動力、化解矛盾、補齊短板上取得突破性進展;形成政府、企業、公眾共治的環境治理體系。這為垃圾處理“十三五”規劃的制定指明了方向。
按照“十三五”規劃建議的要求,“十三五”時期勢必成為我國垃圾處理向垃圾治理轉變的轉折期。垃圾處理“十二五”規劃的指導原則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全面推進、重點突破,因地制宜、科學引導,城鄉統籌、區域共享”。垃圾處理“十三五”規劃應根據“十三五”規劃建議的要求對指導原則進行調整,建議改為“統籌規劃、協調推進,創新動力、多元治理,節約集約、共生循環,平穩運行、綠色環保”,最終形成垃圾多元、綜合、全程和依法治理的可持續發展局面,實現垃圾治理無害化、資源化、減量化和社會化。
統籌規劃,協調推進。各級人民政府主管部門應會同發展改革、規劃部門,兼顧各類垃圾的處理,協調城鎮垃圾處理設施配置,統籌規劃、協調推進城鎮垃圾處理設施及循環經濟產業園區的建設與營運,實現城鎮垃圾處理設施全覆蓋和平穩運行,維護公共環境權益和發展權益。垃圾日產量不足500噸的行政區可協調鄰近行政區統籌規劃垃圾處理設施或垃圾處理循環經濟產業園區建設。垃圾產量大、土地資源短缺但交通便捷區域可跨行政區劃統籌規劃循環經濟產業園區建設。
創新動力,多元治理。社會自主自治是垃圾治理的動力。各級人民政府主管部門應制定相關公共政策和垃圾處理設施及循環經濟產業園區管理服務政策,引導企業、公眾適度、全程參與垃圾治理和垃圾處理設施、園區的建設營運,充分調動企業和公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變政府垃圾處理、垃圾管理、研發管理職能為應急保障、創新服務職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上的決定性作用,實現垃圾多元治理。
節約集約,共生循環。以提高垃圾處理的效率與效益為中心,節約集約用地,創新投融資模式、服務模式、商業模式和處理技術,建立生產生活循環鏈接,通過物質流、能量流、技術流、信息流打通垃圾處理產業鏈,推動垃圾源頭減量與排放控制、物質回收利用、能量回收利用和填埋處置的均衡發展,強化垃圾處理體系對垃圾數量、成分與性質變化的自適應能力,實現以廢治廢、綜合處理、共享資源、共生循環和垃圾處理產業可持續發展。
平穩運行,綠色環保。應對垃圾處理設施及循環經濟產業園區規劃進行環境影響評價。評價應明確處理設施或園區對周邊環境的安全衛生防護距離、直接影響區域和間接影響區域。政府主管部門應事先制訂直接影響區域和間接影響區域的利益補償辦法,要求設施及園區營運單位、設施或園區所在地及其服務區域之間形成利益共同體,共享處理設施及園區的建設成果,保障處理設施或園區平穩運行。當環境影響區域涉及不同行政區劃時,應建立跨區域合作機制,保障處理設施或園區的平穩運行。垃圾處理設施及循環經濟產業園區應保持與周邊環境的相容相生,保持內部項目之間、企業之間的相容相生,踐行綠色環保理念。
堅持上述原則規劃“十三五”時期垃圾處理工作,有利于激發社會自主自治動力、提升垃圾治理能力、優化垃圾治理體系,并可抑制垃圾及其處理的鄰避效應,促進垃圾處理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的均衡發展,實現從垃圾處理向垃圾治理的轉變。
相關文件
相關新聞
2024-07-01
2024-06-17
2024-04-26
2024-04-26
2024-04-26
2024-04-26
公司要聞
2024-06-17
2024-04-26
2024-04-26
2024-04-26
2024-04-26
2024-04-16